粥品和胃補益治病兩皆相宜

老一輩的人喜歡講究「有沒有米氣到肚」,所謂米氣,也就是指白米具有健脾和胃、補中益氣之效。

中醫療病,慣常用的是藥湯,但不少老中醫均提倡以藥粥療病,中藥當中就有一味「米油」,北方人稱「粥油」,粵人稱「粥水」或「米汁」、「米湯」。

昔日的家長不喜讓兒童進服西藥,常以簡單食療為子女調養,遇小兒女的性情暴躁,不時嘈吵,口氣有臭味,大便硬結,早上起床時,眼屎積結,胃口不佳,是胃腸有熱氣問題了,於是采用最方便而且容易入口的粥水給兒女飲用,胃腸的熱氣很快就消除,孩子的性情和飲食又恢復正常了。

飲用米湯,既可清除胃腸熱滯,又能調理肝髒燥氣,潤澤腸髒使大便通暢。

這些「米水」,是用梗米(白米、大米)煮成,古醫籍對梗米的功效推崇,如《食鑒本草》謂:梗米補脾、益五髒、壯氣力、止洩痢;《隨息居飲食譜》則說白米煮成的粥品,可以取代人參治虛寒,是極佳的補品。筆者與香港科技大學一位前副校長孔憲鐸教授相識,閒談間請教孔教授屆退休之齡仍精力充沛的心得,孔教授告知平日病痛甚少,也不吃補品;年少至青年更是生活貧困,缺乏營養。不過他回憶起少年時曾經隨軍,於軍中當幫廚,負責每天煮飯;因見老兵大廚每於飯鍋中掏「米油」而食,照辦煮碗喝了數年米湯,身體健康、百病不侵。

根據不少中醫前輩的經驗,米湯能滋陰補精,藥用則有「滋水制火」之效,所以凡「下火」食療,極多以米湯配搭。經常飲用米湯,令身體強壯。不同季節,也可以炮制合時米湯粥品調理身體,如夏季可用綠豆煮米湯,有清暑熱、除煩燥、解毒素之效;冬季可用紅棗、紅豆煮甜米湯食,滋補養血有美容強健之效。

粵人愛喝的陳皮稀粥,有理氣調中、健脾助運的功效。

傷風初起,感受寒邪、頭痛發熱、畏寒骨痛、胸悶痰多者,快快用鹹豆豉蔥白煮稀粥乘熱食用,有疏解風寒之效,食後渾身暖和脾胃舒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