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痛

<舌痛 1>
閒時都會聽到朋友們說,進食咀嚼時有咬到舌尖、舌邊的情況,繼而引發舌痛。從中醫角度,舌痛是指相關臟腑經絡病變發於舌竅,可痛於舌的不同位置,如舌尖、舌邊、舌心、舌根或全舌等,而不同部位亦有灼痛、辣痛、麻痛、澀痛等感覺的病証。然而,舌痛與口痛,常是相提並論,臨床互見的,故在臨床辨証時,應詳加辨清。

在中醫臨床辨症之中,常見將舌痛分為:
1) 脾虛濕困 2) 心火熾盛 3) 心脾積熱 4) 肝火上炎 5) 脾胃火升 6) 肺火薰灼 7) 腎虛火旺 8) 臟腑實熱 八種証候類型。

<舌痛 2>
一. 脾虛濕困舌痛

病因: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胃陽氣,寒濕內停,阻渴清陽,脾陽不濡榮口舌,故而口舌腫痛。

主証:舌體腫痛,多處潰瘍,面黃納差,口淡無味,乏力嗜睡,大便溏泄,舌胖質淡,苔白或膩,脈沉滑緩。

治法:益氣健脾,清熱利濕。

方葯:《和劑局方》參苓白術散加減。

材料:薏苡仁一両,澤瀉、山葯、雲苓各五錢,黨參五錢,白術三錢,陳皮二錢, 連翹三錢,半夏三錢,黃岑三錢,蓮子三錢,甘草一錢。

製法:先將各藥材料浸、洗乾淨,連同三碗半水共入煲,煎後即可飲用。

註釋: 薏苡仁 - 性味甘淡,微寒。有利水滲濕,健脾除痹,清熱排膿之用。

澤瀉 - 性味甘淡,寒。有利水滲濕,瀉熱之效。

山葯 - 性平味甘。有益氣養陰、補益肺脾腎之功效。

雲苓 - 性平味甘。有益氣補虛之功效。

黨參 - 性平味甘。有補中益氣、生津養血之功效。

白術 - 性味苦甘,溫。有補氣健脾,燥濕利水,止汗安胎之功效。

陳皮 - 有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之功效。

連翹 - 性味苦,微寒。有清熱解毒,消腫散結之功效。

半夏 - 性味辛溫。有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消痞散結之功效。

黃岑 - 性味苦寒。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止血安胎之功效。

蓮子 - 性平味甘澀。有補脾止瀉、益腎固精,養心安神之功效。

甘草 - 性味甘平。有補脾益氣,潤肺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之功效。

<舌痛 3>
二. 心火熾盛舌痛

病因:心之本脈系於舌根,心開竅於舌,心氣通於舌,五志過極,皆能化火,心火熾盛,灼傷舌絡,而致舌痛。

主証:舌尖紅刺灼痛,心煩不寐,小便短赤而澀痛,舌紅苔薄黃,脈數。

治法:清心降火。

方葯:《小兒葯証直訣》尋赤散合《金匱要略》瀉心湯。

材料:生石膏一両(先煎),生地黃一両,黃柏三錢,黃岑三錢,梔仁三錢,甘草二錢,生大黃四錢(後下)。

加減:心煩不安者,可加蓮子心、淡豆豉各三錢,以清心除煩。

製法:先將藥材料浸、洗乾淨,加四碗水,先煎生石膏十五分鐘,後加其他藥材料,最後放入生大黃,煎後即可服用。

註釋:

生石膏 - 性味辛甘、大寒。有除煩止渴,解肌透熱之功效。

生地黃 - 性味甘苦、寒。有清熱涼血,養陰生津之功效。

黃柏 - 性味苦寒。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退熱除蒸之功效。

黃岑 - 性味苦寒。有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涼血安胎之功效。

梔仁 - 性味苦寒。有瀉火除煩,清熱利濕,血涼毒散之功效。

甘草 - 性味甘平。有補脾益氣,潤肺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之功效。

生大黃 - 性味苦寒。有瀉下攻積,清熱瀉火,止血解毒,活血袪瘀之功效。

摘錄---ATV師奶你好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