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胃氣機失調

吞酸是指常感胃及食道內常有股酸味,吞吐間亦不能除去這陣酸味,且有燒灼感;吐酸則為吐出有酸味的口水。吞酸病位雖在胃及食道,但病因卻與肝有密切關係。中醫學認為肝氣主升,胃氣主降,當肝氣熾盛犯胃時,就會令胃氣上逆,形成胃酸上湧。此外,當胃功能不足,胃氣不降或胃熱過度時,同樣會胃氣上逆而泛酸。

  治標亦要治本

  中醫認為肝主情志,指人的情緒由肝臟控制。故一旦情緒不穩,出現壓力過大、精神緊張等問題時,肝功能亦會因而失調,導致肝胃氣上逆。「所謂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。此症發病前常醞釀一段時間,病發初期症狀不明顯,易被忽略。宜耐心調養肝胃,減少食酸味食物和放鬆心神,再以緩急並濟的保健湯水調理,自可改善。」

  保健湯水

  墨魚骨青陳皮猴頭菇湯(四人用)

材料:墨魚骨兩、青皮一錢、陳皮一錢、猴頭菇一、瘦肉一斤、蜜棗三粒。
煲法:清水十二碗煲兩小時即成。
功效:墨魚骨可收斂及制酸,為常用中和胃酸藥。青皮、陳皮及猴頭菇,則行氣健胃及調理肝胃。

  玫瑰花沖蜜糖茶(一人用)

材料:玫瑰花兩錢、蜜糖兩茶匙。
做法:一小壺熱水泡玫瑰花,飲用時加蜜糖調味。
功效:玫瑰花可行氣疏肝及止痛,蜜糖可保護胃壁,清熱滋陰。

  西醫指引

  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姚志謙表示,胃酸倒流成因為位於食道末端及胃部之間的一組環形括約肌,張開或鬆弛,導致胃酸不正常逆流回食道。由於食道黏膜,對於胃酸的抵抗力較弱,易被胃酸灼傷,致使出現發炎、潰瘍、出血等症狀。長期可令食道變得狹窄,造成吞嚥困難,但間中出現一次胃酸輕微倒流,不足以致病。醫學定義為每周出現兩次病徵,包括胸口悶痛、含酸性噯氣或食道出現結構性破損,如流血發炎等,即應接受治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